您当前位置:中国高层次人才引进网 >> 各地园区 >> 浏览文章

成都高新区“三变”求人才

2012年08月29日  文章点击数: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葛优在《天下无贼》里的经典台词至今回响耳边。人才是什么?有人说人才是企业的脊梁,也有人说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成都高新区对人才添加了新的注解,人才是朋友,人才是第一资源。

来到这个地处西部开放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处可见勃勃生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总部经济”、“创业场”这些创新创业试点随处可见,“服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花园式的园区建设,随行记者感慨道:“如果没人说这是成都,我们会误以为在北京、上海。”面对这样的疑问,成都高新区给出的答复是,这是人才努力的结果,这些人才带领着优秀的企业为园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他们是成都高新区最宝贵的资源。

近年来,随着一项项人才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金凤凰”选择在成都高新区扎根发芽。这些人才的加入,不仅助推了自主创新,创办了大批科技型企业,而且还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企业入驻。据了解,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成为科技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试点园区。先后引进了英特尔、德州仪器、西门子、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知名企业100余家,培育了地奥、国腾、卫士通、硅宝等一大批本土企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提升到80.6%。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电子终端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6亿元,同比增长48%,在四川省率先迈入“千亿工业园区”行列。2008年以来,园区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国家高新区前列。

这些耀眼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是园区在坚持对外开放、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重视自主创新、抓好招才引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尽最大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期望能与越来越多的人才成为朋友,更希望各行业人才能将成都高新区作为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的首选地。历经人才理念之变、人才机制之变、人才格局之变,成都高新区正阔步前进,全面建设“人才特区”和“世界一流园区”。

 人才理念之变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俊在谈到人才理念时说,成都高新区成立以来,一直践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成为园区建设者信奉的理念,也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09年被中组部评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来,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伊始,成都高新区就确定了人才强区的发展战略,加快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以人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高级人才进区工作的暂行规定》、《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高级人才专项奖励管理办法》等政策,广辟渠道吸引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进区创新创业。2007年,成都高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出“天府人才行动”引才工程,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联盟”的方式,组织区内企业赴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和高校聚集地,分别开展“天府人才—城市行”和“天府人才—校园行”活动,累计招引各类中高端人才3万多名。2010年,依托在美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招商引智办事处,成都高新区设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加强与当地科研机构、华人社团、高科技园区的合作,举办“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海外高层次人才天府行”等活动,累计吸引40余名海外高端人才落户成都高新区。2011年,成都高新区再次扬帆起航,确立了“高端人才引领高端产业、一流服务创建一流园区”的工作理念,出台《关于鼓励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实施“125”引才计划,即5年内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其中2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0人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设立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对“千人计划”入选者在高新区创新创业的,配套100万元补助;对高新区“125”计划入选者,给予最高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对经评估确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业团队,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的支持额度;设立了由管委会主导资金规模为8000万元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初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目前,成都高新区的人才理念正朝精细化方向发展,“人才无小事”已成为共识,如何更好地为人才服务是高新人积极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人才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会影响到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基于这一点,我们希望为人才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比如子女上学、人才就医等都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真心希望能够和人才多交流处朋友。”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李岗介绍到。

良好的服务换来的是人才的聚集和企业的壮大。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成都海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博士在谈到成都高新区相关情况时认为,成都高新区在人才方面的探索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他详细地解释道,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稳定性对于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成都高新区树立为人才服务的理念,对于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邹学明博士认为,成都高新区的人才理念深深地吸引了他,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的综合评价中,成都高新区以综合得分最高获得了他们企业的青睐,其中人才政策是最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

 人才机制之变

建区以来,成都高新区就致力于探索建立园区部门之间“横向联动”和省市区“纵向联通”的人才工作机制,努力把人才工作融入到产业发展的体系中。2001年,建立了招商部门重点人才推荐工作机制;2007年,成立了“高级人才奖励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部门之间“横向联动”的工作体系;200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明确支持成都高新区建设人才洼地,建立了“省市区共建”的人才工作机制; 2011年进一步成立了由16个部门组成的成都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部门之间配合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当前,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天府新区的建设,使成都高新区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成都高新区在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的同时,大力创新人才创业服务机制,形成了“三个一站式”的人才服务工作机制。

创业孵化一站式服务。作为近年涌现的特色孵化器,创业场从成立之初的寥寥几家企业,发展到如今企业和创业团队云集、全国知名,这与完备而高效的人才机制息息相关。据了解,在创业场创业的人才,第一年实行房租减免,发展到一定规模,还会提供更大的场地供其发展,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都是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大孵化”体系建设,成都高新区一方面建立“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配备专业创业服务团队为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服务,为孵化企业提供包括公共秘书、人事人才、生活事务、投融资、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建成了以创新中心孵化园、数字娱乐软件园、天河孵化器、教育科技园等6家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共24家孵化器构成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以政府示范孵化器为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孵化器格局,常年保持在孵企业超过1700家。2011年,为进一步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成都高新区新修建3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孵化载体总面积已达120万平方米。

投融资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纽带功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构建了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等组成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打造“盈创动力”一站式投融资平台,与200余家投融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吸引60余家专业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超过15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30亿元,完成上百个投融资项目的成功对接,帮助24家企业成功上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应用示范基地。

后勤保障一站式服务。为服务人才,解决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011年,成都高新区成立了由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涉及人才工作的16家单位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人才工作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例会和高层次人才座谈会,落实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依托人才交流中心,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开通人才工作“绿色通道”,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看病就医等方面给予支持。

良好的人才工作机制,对于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无论是从创办企业的手续上,还是项目审批以及税收方面,尤其涉及到跨部门协调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谢东博士举例道:“我们的一个项目涉及到四川省林业厅,该项目在国内尚属首次,成都高新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搭建我们与四川省林业厅沟通的桥梁,最终这一项目获得审批”。

人才格局之变

随着人才理念的提升,人才机制的创新,成都高新区的人才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成都高新区人才总量已从2000年的6万余人,发展到如今的20多万人。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每年新引进的留学回国和博士创业人员超过100名,每年新增的外国专家超过200名,每年新引进的中高端人才超过1万名,人才聚集呈现明显加速态势。截至目前,在高层次人才方面,成都高新区已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00人,其中海外留学和博士创业人员682人,创办企业474家,转化科技成果2000余项。仅去年一年,成都高新区就引进高层次人才106位,创立了68家企业,这一速度较前一年增长超过五成。截至发稿前,成都高新区共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四川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9人,在中西部位居前列。

高端人才的加速聚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裂变”效益。如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邹学明博士,2005年6月回国创办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带回30余名在国际享有盛誉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T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打破了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国际巨头垄断,已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提供商。今年奥泰医疗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未来3年将超过10亿元。邹学明认为,奥泰医疗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与成都高新区的人才结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物医药是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正在逐渐产生集聚效应,行业发展与人才储备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可谓“如鱼得水”。这里有众多的行业人才,企业与人才可以随时交流互助,大大提高了产业的活力,为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的人才结构正在随着产业的聚集和升级发生着变化。如成都高新区把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有限发展的战略重点予以扶持,依托于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为企业提供包括招聘、资讯、培训等全方位的人才服务。该联盟拥有来自高校、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企业在内的100多家成员单位。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积极打造人才“智库”。成都高新区所在的成都市教学资源丰富,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51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约57万人。其中,研究生、博士生6万人,本科生33万人,大专生18万人,每年毕业生10万人以上。

下一阶段,成都高新区又瞄准了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该领域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6月27日,成都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要将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先导区、高端人才汇聚区、应用服务示范区;力争培育企业上千家、新增创新产业载体过百万平米、聚集人才超十万,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应用与服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形成创新动力强劲、产业环境优越、产业特色鲜明、企业规模聚集、品牌效应显著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之域。

如今,成都高新区正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落地发展,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生活与工作的完美结合,多重内涵的和谐统一,理想中的创业发展之地已不是梦想,成都高新区正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续写着“太阳神鸟”的传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生命科学转化基地落户南京江宁

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中国高层次人才引进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